跟隨法國籍科學研究調查帆船TARA號四月三十日從基隆港出發,從臺灣航行到斐濟進行珊瑚礁多樣性、海洋浮游生物等研究的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博士生陳倢蓁,完成41天充滿驚喜的航行任務,帶回豐富的研究經驗回到臺灣。
臺灣第一個登上TARA號研究帆船參與研究的博士生陳倢蓁表示,一開始對於要上帆船參與一個多月的海上研究有點排斥,擔心無法適應船上的生活、身體會無法負荷,不過經過一個多月的洗禮,終於了解為什麼張清風校長會推薦她上研究船參與研究,也很感謝校長給她這次的機會,擁有一段很美好的經歷,未來有機會一定會極力爭取再度與TARA海洋科學考察隊一起出航。
陳倢蓁說,過去長期從事生態調查,也有搭乘海研二號研究船的經驗,對於在又熱又濕又黏又晃的海洋研究船環境並不陌生,不過到帆船上參與研究倒是第一遭,平常在研究船上工作,最好的氣候狀況就是風平浪靜,但帆船卻是在大風大浪下才是最好的航行條件,雖然會暈船,但是還是要繼續工作,風浪大的時候,即使不舒服還是要記得穿救生衣,如果是晚上的話,還要記得自己要扣上繩鈎,以防掉入海裡。等到平靜海域時,船長還會停航一個小時,讓大家跳進大海裡,這也是第一次在一望無盡深不見底的大洋中游泳的經驗。
TARA海洋科學考察隊「太平洋計畫」2017年在亞洲主要的任務是探索珊瑚礁多樣性及海洋浮游生物等研究項目,陳倢蓁的專長是珊瑚的研究,在研究船上除了協助珊瑚採集、鑑定種類之外,也與來自法國、美國、巴西等地的學者一起學習如何採集和固定浮游生物,利用不同孔徑大小的濾紙,過濾浮游生物、細菌和病毒,同時也採樣海水,進行pH值、營養塩及離子等項目的水質分析。
陳倢蓁表示,浮游生物的採樣在整個航程中,每天早晚各拖網採集一次,處理好的樣品未來將進一步在研究室做型態、RNA、DNA的分析,而珊瑚的研究主要是到達斐濟才開始,以定點採樣的方式,潛水到深度約2到20公尺左右的地方採集不同物種的樣本,以作為珊瑚多樣性的基礎資料。同時針對紋形鹿角珊瑚、柱狀型的火珊瑚和團塊微孔珊瑚這三大類珊瑚進行採樣,進行物種鑑定、生殖及基因體的研究。
一個多月的航行研究,陳倢蓁經歷了很多不一樣體驗,她說,在研究船上工作的人都有著強烈不同的人格特質,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我們都喜歡有挑戰性和刺激感,同時大家要同心協力才能完成任務,從臺灣到斐濟的航程中,船員跟研究人員都要一起輪流值班,水手每4小時輪班一次,到了晚上10點後一直到隔天早上8點,則再搭配研究人員2個小時輪班一次,即使是54歲的教授也要一起值夜班,這段時間也是水手和研究員互相認識了解彼此的好機會。
除了研究航行之外,最讓陳倢蓁記憶深刻的是TARA研究帆船上的傳統儀式,為第一次在船上跨越赤道的人員舉辦特別的活動,每個人都需要完成一些指定的任務,甚至還要爬上帆船的梶杆,最後受赤道海水的洗禮,領到證書。
陳同學最喜歡在空閒的時間和水手學習如何接電線以及如何架置防太陽罩、繩結和木工等,另外,每天下午來自巴西和墨西哥的學者帶領大家一起在甲板上做瑜珈運動,也是很特別的經驗。
TARA研究船上的伙食非常棒,也很健康,每餐都有飯後甜點,廚師為了確保大家有足夠的體力可以工作,非常用心準備餐食,陳倢蓁這一趟下來胖了3公斤,她說,燉飯、披薩、漢堡等西式餐點都非常美味,不過胡蘿蔔、白蘿蔔、洋蔥、白菜、高麗菜等都是直接生食讓人有點受不了,陳倢蓁直呼以後再也不吃胡蘿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