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太平洋鮪類及類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for Tuna an Tuna-like Species in the North Pacific Ocean,ISC)旗魚工作小組會議(BILLWG)6月1日至7日在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中心舉行,共有來自美國、日本、臺灣及泛美熱帶鮪魚委員會(IATTC)等10多位專家學者及代表參加會議,討論漁業經營、旗魚保育及資源永續利用相關議題,透過漁業資源評估,並提出管理建議。
北太平洋鮪類及類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副主席海洋大學孫志陸講座教授表示,旗魚處於海洋生態系統頂端,是海洋食物鏈的頂級捕食者,在漁業署的支持下,海大籌辦這次旗魚工作小組會議,希望藉由國際間相關專家學者與會研議討論,會議成果除了有利於旗魚的保育及資源的永續利用之外,也對維持海洋生態系統的穩定亦有重大作用。
這次工作小組會議主要目的在於鑑識及優先考慮資源評估的未確定性以為日後發展「管理策略評估」做準備,除了檢視並更新日本鮪釣劍旗魚單位努力漁獲量(CPUE)標準化之外,同時檢視並更新旗魚類生物及漁業資料,分析並描述劍旗魚的幼魚及成魚時空分佈,檢視並決定北太平洋劍旗魚的族群結構,以為2018年對該魚種進行評估做準備。
北太平洋鮪類及類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成立於1995年,創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強化北太平洋鮪旗魚類的科學研究與養護與合理利用的合作,臺灣在2002年正式成為會員。目前委員會共有5個工作小組,分別就統計、北方黑鮪、劍旗魚、旗魚及混獲議題交換科學資料、進行資源評估與推動各項工作,目前共有美國、日本、加拿大、墨西哥、韓國、中國和臺灣等7個會員國。本次旗魚工作小組會議結果與工作報告將提交至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