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大學張清風校長,1月19日在臺灣水產學會年會專題演講:【魚類的生殖腺之發育】指出,從1991年到今天,他和他的研究團隊,研究魚類性別決定以及生殖腺分化。只要魚類在性轉變前六個月,就可以預測那尾魚要性轉變為公魚或母魚。
張清風指出,性轉變的魚類(包括鯛魚、鱸魚、鱠魚和石斑魚)。此外,像部份的珊瑚礁魚類(包括蝦虎魚、小丑魚(雙鋸魚)和隆頭魚亦屬於雌雄同體的魚類。而經由先雄後雌的黑鯛,做為模式物種,探討生殖腺分化與發育成熟及性轉變相關基因所扮演的角色與相互間調控的機制。
他說,生殖腺的發育是魚類生殖生理的重要問題,生殖腺從分化、成長至成熟排卵完成它的生殖週期。而性轉變現象廣泛的存在魚類、無脊椎動物和植物。但是除了魚類保有性轉變的能力外,其他的脊椎動物如兩生類、爬蟲類、鳥類和哺乳類則遺失這項功能。
他說,現存的魚類品種中約有二個百分比為雌雄同體魚類,有些是重要養殖經濟魚類。水生動物之性別調控與性腺發育與成熟是水產養殖重要的一環。依據生殖腺發育的模式,性轉變可分為先雄後雌型、先雌後雄型和連續轉換型。
他指出,性轉變的魚類和雌雄同體的魚類。她們的性別決定過程可分為生殖腺分化時的初級性別決定與分化完成後生殖腺發育時(先雌或先雄)的次級性別決定。雌雄同體魚類的初級性別決定調控與其他魚類高度相似,但次級性別決定過程則受到年齡、體型和社會因子的影響,不同的性轉變魚類間具有高度的變異性。
而經由性激素誘導的人工性轉變,則可發現先雄後雌的黑鯛與先雌後雄的石斑魚都具有相同的表現模式。雌性素誘導性轉變為雌性的黑鯛在停止藥物處理後會再度性轉變為雄性,而雄性素誘導性轉變為雄性的石斑魚在停止藥物處理後會再度性轉變為雌性。由此可知次級性別決定可能受到時間軸因子(如年齡和體型)強烈的影響。因此,如何經由探討性別決定高度相關基因在性轉變魚類的性別調控上非常的重要。
[賴春福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