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參與「氣候變化的奧秘」戶外教學課程全體師生在武嶺合影。(資料與照片由應地所陳明德教授與環資系大三潘惠娟提供)
<本報訊>海洋大學海洋與地球環境特色課程走出戶外,前往合歡山進行野外地質考察,探查台灣的高山過去冰河氣候所留下的冰河遺跡。
由海大應用地球科學研究所陳明德教授開設的「氣候變化的奧秘」課程,教學卓越計畫中的海洋與地球環境特色課程之一,主要是介紹在地球歷史中相關的環境與海洋氣候變遷與基於地質資料之過去及未來氣候演變之估測,讓學生可學習到古海洋學與古氣候學之基本觀念與地質代用指標的應用。
陳明德老師表示,地球因繞日軌道週期性變化所造成的太陽輻射差異,因而有全球冰期與間冰期的氣候變化。然而,位於亞熱帶、有北回歸線經過的台灣過去究竟有無冰河存在,一直為許多科學家所爭議。為了讓學生可以實際了解台灣的高山過去冰河氣候所留下的冰河遺跡,特別在今年初安排兩天一夜地質旅行,前往合歡山進行野外考察。
他進一步指出,台灣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有200多座,過去冰河時期被冰雪覆蓋的面積可能達300平方公里,造成許多凹凸不平的地形,從合歡山頂往四周望去,可以看到玉山、雪山、南湖大山等,在這ㄧ次的戶外教學,讓學生看到許多類似冰斗、U型谷的地形、鋸齒狀斷崖(前身可能為刃嶺)等地質景觀,這些都是冰川作用的鐵證,可見冰河時期對台灣的影響是不可小覷的。
他說,在含氧量僅有平地13%的武嶺,可以看到明顯的樹林分布線,在往合歡山前進的過程中,路旁無日照的陰影區有著許多針狀的冰晶形成,也看到坡面上植被一叢一叢的聚集及其他霜凍作用造成的現象。
海洋環境資訊系三年級潘惠娟同學表示,平時閱讀課本、文章,都僅止於紙上談兵,感覺自己像極了井底之蛙,野外剛好可以一點一滴的印證過去所學的知識。兩天的戶外教學,讓我們親身體驗合歡山上的冰緣地形及冰河地質作用遺跡,許多看來不起眼的地貌,經過老師的解說,內涵的故事卻是如此豐富。我們可以從大自然中學到許多寶貴的知識,看到過去冰河對高山造成的影響,實地走訪風災、土石流、地震的災區等。記得老師提到,台灣是座寶山,入寶山不能空手而歸,若有機會,希望未來能多用點心,用雙眼了解這座寶山的過去,親自見證這座寶山精采的歷史。